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凯发k8国际网址

凯发k8国际网址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凯发k8国际网址 > 理论文库 > 正文
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2023-08-28 17:57:0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陈来

中华文明拥有五千多年不间断的历史,积淀形成辉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百年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在赓续古老中华文明基础上开拓的,其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都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给予其精神和思想力量。

现代化有多种道路和模式。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与其历史文化传统紧密相关。对于这一点,人们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概括而言,现代化是指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然而,什么是传统社会,什么是现代社会,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国家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备受关注、争议颇多的课题。早期现代化理论的一个局限是,从欧洲中心主义的立场去理解传统和现代的关系,对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阐释以西方国家走过的道路、西方国家文化和社会结构为唯一标准。这导致了一种片面的现代化观,认为非西方国家的传统就等于落后,其他国家实现现代化只能走西方道路。随着现代化实践的深入推进,人们开始反思早期现代化理论的局限性,并形成了“多元现代性”理论。这一理论一方面强调现代化作为一种文明的特性,另一方面强调各国现代化中制度和文化的差异性。随着现代化浪潮在全球涌动,许多国家和民族进入现代化进程中,产生了多种现代文明或文化模式。它们有许多共同特征,也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制度模式、文化价值。即使在现代西方文明的大框架内,产生的也并非一种而是多种现代化模式。现代化可以有不同的文明形式、发展模式。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以及由此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数百年来,以工业化为重要特征的现代化率先在西方实现,西方国家通过殖民和霸权扩张,在全世界掠夺资源、抢占市场。与此同时,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遭到一些人质疑。有现代化理论认为,儒家伦理与作为理性化的现代化过程不能协调,儒家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障碍。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起飞,特别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这一系列事实都说明,认为儒家文化与现代化绝对相斥的观点是难以成立的,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儒家价值熏陶的国家和地区能够在现代化中创造出卓越的经济成就。

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绵延不断,作为其智慧结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形塑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经济生活的伦理规范,如勤劳、节俭、敬业、诚信、善学等,都可以为现代化发展提供重要精神动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巨大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谁恩赐的,而是中国人民辛辛苦苦干出来的。中国人民的这种奋斗精神和创造精神,正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期滋养下形成的。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进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总结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并提出:“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把握更加深刻,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达到新高度。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中国共产党,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诸多重要元素的启示和智慧,诸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等,将其体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顶层设计、政策举措中,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基础、文化根基和文明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也是人类现代文明的新形态。我们要更有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作者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

编辑:黄慧敏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凯发k8国际网址的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凯发k8国际网址,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