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定位新时代学校德育改革-凯发k8国际网址

凯发k8国际网址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凯发k8国际网址 > 理论文库 > 正文
科学定位新时代学校德育改革
2023-08-31 09:11: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张 帆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并提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重大论断。“第二个结合”为新时代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传承发展中华文化提供了科学指引,为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纲领性指导。

从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维度理解“第二个结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认识是实践的反映,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第二个结合”这一新时代重大论断,是基于社会主义发展长期实践基础上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经验、深化认识而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运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鲜明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并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要求“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既不封闭僵化,也不照搬照抄,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和融通,始终将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内容。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来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由此可见,我们党在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实践中,深刻总结经验,持续深化认识,逐步掌握规律,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问题的认识,形成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论断。

从差异性和契合性相结合维度理解“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是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在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总结世界各国工人阶级革命斗争经验的基础上,深刻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具有普遍性和总体性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能够超越时空局限,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和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其蕴含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为中华民族的生息、发展和壮大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丰厚的精神滋养。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诞生于不同的历史时空,在理论谱系和功能作用上具有差异性,但是两者在内在精神和价值主张上有着高度的契合性,这使两者具备了结合的可行性和现实性。如在宇宙观上,中华文化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在天下观上,中华文化主张“天下为公”“大同世界”,马克思主义强调“自由人联合体”;在社会观上,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和谐相处”,马克思主义强调矛盾的对立统一辩证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契合性,促成两者之间的相互结合和相互成就。

从守正和创新相统一的维度理解“第二个结合”。一方面,推进“第二个结合”要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正,守中华文化根脉之正。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基本前提就是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区分和对待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要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全面深入地研究中华传统文化,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营养和智慧。另一方面,推进“第二个结合”要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之新,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新。要找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点,把创新性作为两者结合的关键。充分利用中华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滋养马克思主义,丰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同时,要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提供现代性指引,唤醒激活其内蕴的优秀因子,赋予其跨越时空的新时代内涵,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在新的历史语境中焕发生机和活力。

从继承和发展相统一的维度定位新时代学校德育改革。“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为科学定位新时代学校德育改革提出了指导性原则。当前的学校德育改革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其中,未来更应针对学校教育中的德育定位设计并把握好整体原则。一方面,要关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继承性与文化内容呈现的民族性,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授。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世界历史文化长河中进行整体性思考,在“第二个结合”的宽广文化视野中去传承。另一方面,要体现文化的原创性和诠释与转化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注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我国具体的实际问题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并以此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校德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形成中国学校德育改革的特色和优势。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江苏现代财税治理研究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思政专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效能评价与提升路径研究”〈项目号:22vsz144〉、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点课题“基于虚拟教研室的‘全程双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项目号:2021jsjg642〉阶段性成果)

编辑:黄慧敏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凯发k8国际网址的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凯发k8国际网址,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下一篇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