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中铸就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凯发k8国际网址

凯发k8国际网址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凯发k8国际网址 > 理论文库 > 正文
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中铸就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2023-12-08 15:17: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华学成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文化支撑。新征程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把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理论、历史和实践维度,对于铸就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从理论维度看,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理论的继承发展。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不仅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需要重点把握的重要理论问题。现代化作为人类社会变迁的一个整体性进程,既是物质生产方式的现代化,也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在内的精神生活的现代化。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恩格斯在1890年致信康·施米特时指出:“物质生存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生存方式起作用。”这些论断辩证地揭示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紧密联系、互为条件、相互影响的内在关系。十月革命后,列宁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结合起来,认为社会文化革命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在1919年全俄党的农村工作第一次会议上列宁指出,“没有丰富的知识、技术和文化就不能建成共产主义”。针对十月革命广大群众文化教育水平低且缺乏组织性,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提出,“只有提高所有居民的文化水平……这样才能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其次,这也根植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文化沃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生成于中华大地的现代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孕育的“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主张,“为政以德、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修身重德、重信守诺、仁者爱人”的精神内质等,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厚植了浓郁的中华文明底蕴,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和弘扬。

从历史维度看,这是对中国共产党“两个文明”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直接关系到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熔铸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文化建设的百年历程之中。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新中国“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提出,“中国人民业已有了自己的中央政府……它将领导全国人民克服一切困难,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扫除旧中国所留下来的贫困和愚昧,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创造性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明确了“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江泽民同志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论断。胡锦涛同志指出,“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强调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历史实践充分证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经验,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物质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总结与升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实践维度看,这是对新时代“两个文明”建设实践的理论升华。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坚持分层推进、循序渐进。首先,要坚持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不仅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的,也是其应有前提和现实保障。社会物质生活的积累能够为社会精神生活的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物质保障和坚实的社会基础。其次,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抓紧抓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和精神支柱。再次,着力推进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是在文化建设中呈现“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精神文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增强中华文化思想的世界内涵,增强中华文明的世界传播力。最后,着力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要推动形成适应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思想观念、文明风尚和行为规范,发挥道德教化作用,常态化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人民群众广泛参与融入到精神文明建设之中。

(作者为淮阴工学院苏北发展研究院教授;本文系“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课题〈22hgd004〉阶段性成果)

编辑:黄慧敏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凯发k8国际网址的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凯发k8国际网址,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下一篇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