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江苏路径”,打造“江苏样板”-凯发k8国际网址

凯发k8国际网址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凯发k8国际网址 > 思想周刊 > 参事 > 正文
探索“江苏路径”,打造“江苏样板”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三周年专家谈
2020-10-20 11:10:00  来源:新华日报

编者的话

橙黄橘绿好时节,秋日何曾逊春朝?时间,酿造果实的甜蜜,也见证发展的奇迹。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过去的1000多个日夜,见证了江苏乡村产业的培育壮大,见证了一个个苏北新型农村社区拔地而起,见证了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稳步提高,见证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农村发展,书写“我和我的家乡”的故事……“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在江苏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日渐清晰。

青山绿水皆财富,鱼米之乡谱新篇。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制定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组织实施乡村振兴十项工程,到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从将改善苏北农村住房作为实现苏北乡村全面振兴、促进苏北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到以美丽田园乡村建设为抓手,恢复乡村生态系统平衡,拓展乡村经济发展新空间……既加强顶层设计,又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既注重政策的针对性,又发挥落实的创造性,在推进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的过程中,正在形成一批“江苏路径”,打造一批“江苏样板”。

理论指引实践,实践又诞生新的理论。3年来,《思想周刊》刊登了众多关于乡村振兴的理论文章,为全力写好乡村振兴的江苏篇章贡献真知灼见、提炼经验做法。无论是唤醒“沉睡的土地资产”,还是重视“溢出土地”这篇“小数不小”的大文章;无论是主张因类制宜推进农民集中居住,还是强调让绿色成为产业兴旺的最靓底色,这些文章对新问题进行先探索,对老问题进行再研究,对热问题进行冷剖析,对冷问题进行热思考,给决策部门以启发,具有指导性和参考价值。

今年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收官之年,明年我们将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现代化的新征程。农村改革如何接续发力?乡村振兴战略如何全面推进?江苏如何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些问题的答案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 颜云霞

走向现代化的江苏乡村振兴

成长春 王桂玲

乡村振兴是党中央遵循现代化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江苏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顺应了江苏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全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持续改善农村民生,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乡村规划科学合理性不够、农产品品牌竞争力不强、农产品阶段性供需不协调、农业多元功能有待进一步扩展、人才流失问题较为突出等。对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江苏要从城乡融合发展、农业多元发展、农村绿色发展、优化便民服务、促进乡村善治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乡村振兴,确保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目标。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速培育乡村振兴发展新动能。推进要素合理流动。基于江苏省工业化进程快、城镇化基础好的优势,同步推进“四化”发展,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持续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一体化发展。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自主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研究新时代江苏农民精神特质,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队伍,完善农村人才激励引导机制,促进各路人才“上山下乡”投身乡村振兴,并强化创新三农人才队伍管理机制,全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专业人才、乡土人才队伍。畅通投资融资渠道。建立健全适合江苏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政策性金融支农服务体系,并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乡村,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

拓展农业多元功能,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跨上新台阶。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进一步向提质导向转变,推广稻田养蟹等高效种养模式,加快发展林木种苗和林下经济,深入推进农业与科技对接,培育壮大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龙头企业,打造具有影响力的“苏”字号公用品牌、知名品牌和名特优农产品品牌,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绿色导向,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构建创新农业经营体系。通过集聚政策、集聚要素,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进三产融合发展体系。充分挖掘农业多功能性,以“农业 ”的思路催生农业新业态,重点推进农业与旅游业、互联网等的深度融合,积极培育融合主体、搭建融合载体,发展连接城乡、打通工农、联农带农的多业态共存的产业链,构建多主体参与、多要素集聚、多业态打造、多利益联结的产业融合发展格局。

促进农村绿色发展,全力打造美丽宜居乡村新名片。加快建设绿色生态农业。构建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促进农业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推动形成“投入减量化、生产清洁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废弃物资源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程,以“一革命四行动”为抓手,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优先重点改善苏北农村住房条件,统筹推进集中居住,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完善农村环境管护机制,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整治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扎实推进“河湖田水林”系统治理工程,深入实施乡村生态保护和修复健全生态保护机制,建立健康稳定的特色田园生态系统,稳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村产业提档升级。

优化升级便民服务,增进乡村民生福祉取得新实效。推进精准脱贫巩固脱贫成果。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提高脱贫质量,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内生发展力量,防止返贫致贫。同时,加快推动发展观念转变、减贫战略转型、工作体系转型、发展动力转换以及政府政策转向,尽快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大转变。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快实现由“被动扶”到“主动兴”的转变,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全面加强扶贫资产管理。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投资建设和运营管护水平,实施农村“新基建”行动,推进“光网和无线乡村”工程改造升级农村电网,提高城乡电力保障均等化水平,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有序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将民生资源向农村倾斜,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实施健康乡村建设行动,有序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提升乡村善治水平,加快开拓现代乡村治理新局面。提升基层支部领导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农村基层延伸,提升村书记业务能力、党员发挥作用能力和党组织引领能力,完善选派第一书记工作机制,坚持“三会一课”制度,优化村党组织设置,扩大村级党组织覆盖面。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坚持以自治为基础、法治为根本、德治为先导,实施万村善治推进行动。完善村民自治体系,创新基层管理服务,健全乡村法治体系,推进平安乡镇、村庄建设,重塑乡村德治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引导农民崇德向善、见贤思齐。营造乡村文明新风尚。学习推广马庄经验,实施农村文化保护传承提升、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等行动,巩固党在农村的思想阵地,提升农民文明素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凝聚实现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南通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增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政策执行力

徐志明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继续聚焦乡村振兴,省市县都制定了乡村振兴规划,同时出台了一系列“三农”工作的政策文件,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已经搭建。由于体制机制原因,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政策执行不力的现象,最突出的就是存在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各级地方政府在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政策时出现的执行不力,正成为当前影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如何将改革蓝图变成现实时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政策执行力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成败,执行力就是政府行政的生命力。

增强政策制定的可行性。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是增强政策执行力的基础。增强政策的科学性。政策目标过于理想化、政策措施脱离实际、政策之间相互冲突,那么,在实际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执行不力现象就成为必然。当前各地都在制定“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应与乡村振兴规划在目标、路径、举措等方面做好有机衔接。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各级政府出台的乡村振兴规划勾勒了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需要出台具体的政策加以细化和落实。要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阶段性目标任务,细分量化乡村振兴工作重点和实施细则,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见效。增强政策的连续性。政策制定要充分吸纳各方意见,增强政策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充分估计,增强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增强政策执行的协同性。乡村振兴战略是个综合性、长期性战略,尤其需要政府各部门通力协作。落实好党政一把手主体责任制。要落实好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制度,对标中央抓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规划落实的总要求,强化县乡村党政一把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主体责任。着力压实、压紧各县乡村主要负责人的目标责任、工作进度与实效,为乡村振兴规划的有效实施提供有力保障。建立部门分工协作机制。部门之间常常由于利益不一致、信息不对称,而导致政策执行错位。涉农部门和单位要强化大局意识,把乡村振兴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做好部门之间的目标协同、组织协同、机制协同、信息协同,构建党委、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型机制。

增强政策执行的创造性。由于各地情况千差万别,要在不违背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结合当地实际创造性地执行政策。创造性地执行政策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政策效果,而不是钻政策的空子。因地制宜执行政策。在乡村振兴的目标与实现路径等方面,江苏与全国其他地方有所不同,江苏苏南、苏中、苏北也会有差异。如果基层政府执行政策时脱离实际“一刀切”,政策同样不会起到应有效果。在乡村振兴规划实施与执行过程中,既要按总体规划有力推进,又要突出重点,针对乡村的不同类型进行分类实施,有序推进。切实减轻基层负担。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的政府组织,其执行力强弱直接关系到各项政策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在执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最低生活保障、扶贫开发等需要加大基层财政负担的政策时,一些欠发达乡镇由于财力有限,往往会选择性地执行政策。合理界定上下级政府之间的财权与事权,减轻乡镇政府负担,提升乡镇政府执行力,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增强政策执行者的素质。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政策执行者的素质是决定政策执行成败的重要因素。提高政策执行力,需要造就一支素质过硬的“三农”工作队伍。当前农村基层干部普遍存在年龄老化、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较低、思想观念相对保守的现象,并成为政策理解偏差和执行不力的重要原因。为此,要加强对“三农”干部的培养、配备、管理和使用,选调一批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充实到“三农”干部队伍,选拔优秀村支书进入大学深造,在基层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干部要破格提拔重用,培育造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强化政策执行考评机制。建立健全乡村振兴责任落实考核评估机制,切实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招。通过考评明确政策执行主攻方向。要紧盯乡村振兴指标体系实时情况,定期做好跟踪监测,及时掌握工作进展,特别是对进度相对滞后的指标要加强分析、督促推动,并根据上级最新要求,对指标体系相关目标进行动态优化和更新,形成更加科学务实的指标评价体系,为如期完成政策目标打好基础。将考评结果作为干部奖惩的重要依据。要把各地各部门推进落实乡村振兴规划工作情况作为高质量发展考核、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的重要标准,推动乡村振兴责任全面落实到位。

(作者为江苏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省中特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特约研究员)

探索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新样本

耿献辉

乡村振兴战略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总方针,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内涵要求,成为破解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治本之策。江苏全面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制度创新和富民增收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有效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成为全国城乡收入差距较小的地区。

乡村振兴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治本之策,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产业振兴,通过产业振兴增强农村自身经济活力,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农产品、传统文化和休闲空间,为城市发展提供生态屏障。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推动城乡资源要素平等交换和自由流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对于解决“大城市病”和拓宽经济发展空间具有重要价值。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协同耦合,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引导城市资本、技术和人才下乡,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广大农民共享城镇化成果,充分挖掘、整合、对接、放大现有城乡两方面资源,促使生产要素从分割走向融合,从固定走向流动,为消除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江苏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农业是乡村的基础产业,江苏农业生产条件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发展的基础逐步夯实。2019年江苏新建高标准农田350万亩,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6%,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9.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粮食总产量达741亿斤;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9.1%,高于全国9.9个百分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经营方式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共同目标是富民增收。2019年末,江苏农村人口数量为2371.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数的比重为29.39%,比2017年下降了1.81个百分点。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提高,2019年达到22675元,比2017年增长18.36%,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7年的2.28:1下降为2.25:1,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基于城市与乡村的共生性和互补性,江苏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突出城市与农村各自的功能特色,实施差异化发展、互补性发展,既重视城市对农村的引领,又重视保留农村的民风民俗与自然风貌。江苏城乡协调度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由2009年的0.43提升到2018年的0.69,位列全国前四。

江苏通过促进城乡社会制度一体化,构建整体联系、相互配套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打破城乡二元分割治理体制,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从根本上适应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要求。2019年江苏省城乡消费品市场分割指数为0.0675(注:基于一价定律以1985年为基期的江苏省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计算),比2017年下降了2.61个百分点,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的社会形态正在形成。在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方面,江苏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标准化建设、试验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和农业保险等一系列试点举措,走在全国农村制度创新和改革的前列。

面向“十四五”,江苏坚持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振兴战略和“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江苏不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不一样,资源禀赋条件具有差异性,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分类施策、梯次推进,形成因地制宜、特色鲜明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与区域模式。

乡村和城镇本质上是等值的,功能各有侧重。促进农村充分发展和城乡平衡发展的核心是破除阻碍劳动、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的制度障碍,构建户籍、土地、财政金融、公共服务等制度联动改革方案,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重要战略保障。通过户籍制度改革破除附着在户籍上的一系列不平等权利,提供城乡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通过土地制度改革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放活承包地经营权,为城乡产业互动发展提供资源和空间;通过公共服务制度改革建立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实现各类社会保险标准统一、制度并轨,为人才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解决后顾之忧。通过财政金融制度改革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推动农村信用社和农商行回归本源,改革村镇银行培育发展模式,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民房屋财产权抵押融资,以及承包地经营权、集体资产股权等担保融资,为乡村振兴提供资金支持。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推动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财政金融制度、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等制度联动改革,有效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政策双轮驱动的力量,促进劳动、土地、资本、技术和数据等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平等双向自由流动,最终实现江苏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目标。

(作者为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编辑:张理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凯发k8国际网址的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凯发k8国际网址,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