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缘何成双料新宠?-凯发k8国际网址

凯发k8国际网址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凯发k8国际网址 > 思想周刊 >  > 正文
“新工科”缘何成双料新宠?
2020-11-03 15:35:00  来源:新华日报

陆延青:南京大学副校长

王继平:诚迈科技董事长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工业革命风起云涌。近年来,在我国加快提升制造业整体水平和自主能力、加速走向工业强国的大背景下,“新工科”的概念应运而生,受到产业界和教育界的追捧。

那么,半路杀出的“新工科”究竟是什么、缘何爆红?还存在哪些问题、应当如何解决?……针对这些公众普遍关心的话题,本报记者采访了江苏高教和产业领域的两位“大咖”,请他们解疑释惑、把脉开方。

记者:首先请问两位如何看待当前如火如荼的新工科教育变革?

陆延青:2017年以来,新工科成为广受关注的热词。新工科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跨越了学科大类边界,是传统理工科的一种升华,融合了现代科技和前沿科学,体现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在大学发展史上,早先往往是理工分校,各有所长。比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随着社会的发展,理工同校成为趋势。近年来,科学到技术到产业的转化速度越来越快。比如近年来的癌症新型免疫药物、新型信息存储器都是从论文快速转化为产品。以往一部分人探索基础规律、一部人解决现实产业问题的科教模式已不适用。这个问题反映到高等教育上,就是进入到理工融合新阶段。

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新工科也是现阶段的必然选择。21世纪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来,国家发展速度前所未有,迫切需要产业链、创新链实现双链联动,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社会的需求同样在高等教育领域有所体现,中国制造迈向高端势在必行。今年3月,中央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其中就涉及众多新的产业。高等教育界必须回应国家的部署与社会的需求。

王继平:当下全球新产业变革的不断深化,必然会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比如,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领域的发展迅速,但与此相关的人才培养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满足实际需要。一方面是人才数量的不足,比如光是集成电路领域,全国就有几十万的人才缺口,而南京少说也有一两万人的缺口。另一方面是质量的不足,众多学生毕业后难以很快上手。

所以我们看到,业内不少公司招人,往往习惯于招录工作了一两年的“熟手”。有的高校在规划新校区时突出强调新工科建设,南京近期设立了专门的“集成电路大学”,原因就在这里。新工科之所以“新”,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呼应了产业的新趋势、新需求,并且形成了新思维、推出了新举措。

记者:能不能分别从高校办学和业界用人的角度,谈谈您对新工科学科建设的理解?

陆延青:我理解,新工科是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理工融合、双力驱动为基本特征,以全链条国际化创新创业教育为目的的新型工程学科发展范式。双力驱动是指技术驱动力有两个:第一,科学驱动创新,瞄准国内国际重要科学问题,由学科发展和科学本源产生驱动力;第二,需求驱动创新,由产业技术发展遇到的共性问题、关键问题、瓶颈问题驱动创新。

当然,新工科是个统称。要指出的是,由于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不同传统学科的差异性,每个学校都可以有不同的新工科发展路径和类型。比如,有的属于继承发展型,对传统学科进行改造和升级,实现内涵拓展、目标提升、模式改革;有的属于软硬结合型,不同工程学科交叉复合,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工程学科交叉渗透融合而产生新学科,也就是常说的“互联网 ”“ai ”等,比如讲新一代信息技术迭代产生的智能制造;也有的属于理工融合型,在应用基础学科基础上,孕育和拓展出的面向未来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的新工程学科。

王继平:企业必须敏锐捕捉市场需求,及时推出相应产品或服务,而市场的需求往往是在不断升级、变化的,企业只有不断保持创新的热情和力度,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让自己获得很好的发展。因此,企业应当与高校保持密切沟通,把人才需求信息和要求及时、准确反馈给高校。这样,人才的供需才不会出现断层、鸿沟,企业的创新发展才会获得坚实支撑。

作为一家专注于移动通信领域软件开发的上市企业,诚迈科技现有4000多名员工。每年我们都会新招录一批大学生。而这些新人入职后往往需要三个月到半年的培训才能适应、胜任。这其实也是不少同行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如果高校相关专业能够在人才培养中更加重视与产业的对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这个适应周期就能明显缩短。就此而言,业界其实是很欢迎并乐见高校大力开展新工科建设、瞄准产业变革趋势培养适配人才的。

记者:陆校长能否介绍一下南京大学在新工科建设方面的具体实践?

陆延青:南京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很多学科与新工科相关,包括电子、计算机、环境等。随着国家大力推动新工科建设,南京大学部署了多项举措。2018年3月,我校正式成立人工智能学院,成为首个成立人工智能学院的c9高校,目标是建设国际一流的人工智能学术重镇和人才高地。南京大学在人工智能方面有很强的学科基础,周志华教授领衔担任了该学院院长。我校每年招生3000人,可以说有3000张不同的课表。通过人工智能学科建设,“人工智能 ”的新工科发展模式有了很好地落地,这是南京大学的新工科建设的尝试之一。

南京大学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综合性的新工科学院,即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我曾担任该学院执行院长。学院发展迅速,走出了理工融合、富有特色、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新工科建设模式。学院设有新材料、光电信息技术、生物医学、新能源四个学科方向。这些都是人类不能回避的共性需求、新一代朝阳产业的共性基础和制高点。学院先后引进若干海外领军专家和30多位国外优秀青年学者,在新型功能薄膜材料、光子芯片、能源传化存储技术、新型医疗器械等方面产生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而且,学院还特别强调科教融合,建有新工科实训基地和系列产学研平台。目前,在招生时,南京大学基于现工院,以及工程管理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共同组成了新工科试验班。成立新生院后,新工科学生入驻毓琇书院。以毓琇先生命名书院,实际上反映的就是我们的理念:新工科仍然要以通识教育为基础,致力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养成。

记者:从实践看,加强新工科建设,对教师、学生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陆延青:新工科对整个高教界是一个挑战。新工科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培养目标有了革新与改造,是一个内容的重构与变革。传统工科教育着重于体现教育活动的学科逻辑,新工科不但强调学科逻辑,也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互动的心理逻辑,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新工科在教学形式上也有变化。虽以学生为中心但并不是完全个体化,强调以项目为中心。我在工学院当院长时就推动pbl,也就是以项目为主的学习方式。很多学生从大二开始通过大学生项目创新创业。近年来,我们更加强调项目与课程相结合,从而在过程中组成小团队。当然,这对老师及教学体系提出了特别新的要求。基于内容变化后,教室布局及课时安排也要作出适当的改变。这是一个革命性的东西,对整个高教界都带来了新要求和新变化。

南京大学一直强调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联动。实际上我们在中小学也有一些相关理念的尝试。我祖父的学生李吉林老师,获得过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她在南通讲情境教育。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胡金波对情境教育有个阐释:情境教育是充满生气、富有灵气、彰显大气、勃发朝气的教育,是源于实践、始于问题、系于想象、成于实验的教育,是值得品味、可以复制、能够推广、适合操作的教育。我认为中小学的情境教育与大学新工科教学方式变革有着递进的关系。所以,新工科不光对高等教育有影响,对中小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变革也会有一些促进作用。

新工科对于学生同样带来很大挑战。新工科的要求是未来产业界的要求,要求学生更加注重学习能力跟思维方面的表现。这里我主要讲一下对学生的挑战。第一是如何发现问题。新工科是双力驱动的学科,学生在学习中要善于问“为什么”。第二是制造的能力。新工科本质还是工科,学生要善于答“怎么做”。在具有以上两个能力后,对学生的其他能力也有了要求,往下说有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等能力;往上说,比制造和发现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学习”的能力。

记者:在当下的国内外发展环境下,产业界对新工科类人才的需求有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王继平:这个问题不好一概而论。从我们所在的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领域来说,虽然许多公司都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随着我国经济复苏、重振速度的加快,未来对人才的需求还是不小的。

就拿我们公司总部所在的中国(南京)软件谷来说,短短十多年时间,现在整个谷内涉软人才已激增到近30万人,总的发展趋势相当好。前阵子我去西部一个省会城市调研,当地领导跟我讲,全市现有25万it人才,未来几年,这个数字还将继续大幅增长。随着我们国家对科技创新、科技进步、科技自立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预计产业界对新工科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加。

记者:强化新工科建设,政府、高校分别应当扮演什么角色?

陆延青:首先,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在新工科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部门应透过整个教育体系看新工科建设,而不是只关注高等教育新工科,我反复讲高等教育与中等初等教育的联动,包括往后的研究生及博士生教育,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体系。当然,高校也可以主动与初等教育联动。新工科建设的全面推进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

新工科的技术源头是科研。科技部门要特别重视像南京大学这样的科教领先的高校,增加投入就有了牵引力,有了牵引力就可以形成合力。

记者:您对今后高校加强新工科建设有何建议?

王继平:我认为,相关高校要聚焦产业变革实际,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为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现在,诸如深度学习、大数据、云计算之类的专业都很热,这其实跟近年来的产业变革和产业发展是紧密相关的。今后随着产业变革的不断深化,还会产生新的需求,高校对此应保持密切关注。

在这里,我想提一个具体建议:除了在校期间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之外,可以考虑在工科类本科生最后一年“放”他们出来,到产业一线来实习。这样可以更好地解决尽快上手的问题。从我们公司来说,一直是很欢迎实习生来锻炼的,我们不仅给他们发工资,而且实习期结束后还会择优录用。在这方面我们跟实习生会签订书面的协议。业内其他企业也可以这样做,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安心实习。

陆延青:我的建议是,第一,不要有门户之见、学校之见、学科之见。新工科具有不同模式,不同路径。新工科内容新、方法新、路径新,可以百花齐放。综合性大学跟工科高校不一样,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不一样。教育部对新工科建设也是分三组开展:综合高校、工科优势、地方高校。因此,不要囿于一隅、执于一端。

第二,新工科不要试图一蹴而就,不要有急躁心理。新工科是全新体系、全新阶段,新工科对教师、学生提出了大量挑战,回头看已走过的路,虽取得了诸多成果,未来还有更多问题去解决,要抱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心态,不急于一时,不拘于一事。在教育部提出新工科建设后,国家如此重视,社会如此关注,只要我们咬定青山,久久为功,一定会取得成功。

本报记者 左中甫

编辑:张理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凯发k8国际网址的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凯发k8国际网址,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