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增强历史自觉与历史担当中创造历史伟业-凯发k8国际网址

凯发k8国际网址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凯发k8国际网址 > 学习新思想 > 正文
在增强历史自觉与历史担当中创造历史伟业
2022-02-07 11:08:00  来源: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自觉与历史担当精神。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更是历史自觉与历史担当精神的积极践行者。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度的历史自觉、强烈的历史担当,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新的征程上,我们要充分发扬历史自觉与历史担当精神,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历史自觉体现为在正确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基础上形成的历史方位与历史使命意识。历史担当体现为抓住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将历史自觉转化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勇气与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自觉与历史担当精神,这种精神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坚持宽广深邃的大历史观,把握大局大势,彰显了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自觉与历史担当精神

历史自觉的程度,是一个民族思想成熟度的体现,也决定着一个国家治国理政能力与水平的高低。中华民族一向注重记录历史、学习历史、借鉴历史,是一个具有高度历史自觉的民族,历史自觉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历史自觉的基础上,一代代优秀中华儿女发扬历史担当精神,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历史自觉精神源远流长。《尚书·洪范》记载了周灭商后,周武王访商遗臣箕子,求教治国方法。箕子借禹夏历史向武王提出了“洪范九畴,彝伦攸叙”的治国之道。周武王访箕子,体现了西周初年统治集团希望从夏商覆亡的历史教训中寻找长治久安之策,体现了一种借鉴历史的自觉精神。《尚书》对夏商两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深刻总结,吸取这些历史教训是西周初年统治集团的当务之急,也由此完成了从夏商神本政治向西周人本政治的自觉转化,开启了我国历史上“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优秀政治传统。

随着历史发展,中华民族历史自觉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拓展。一是关于重民本的历史自觉。“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西周春秋之后,重民本不仅成为一种政治理念而被倡导与践行,也成为我国传统历史自觉精神的重要内容。二是关于重政德的历史自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德,国之基也”,以“仁政”为主要内容的政德思想与实践具有重大历史意义,重政德的历史自觉成为我国传统政治文明的重要理念。三是关于选贤任能的历史自觉。“夫尚贤者,政之本也。”我国历史上人才选拔分别以春秋战国和隋唐为界限,经历了从世卿制向官僚制的转化,从荐举制、军功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向科举制的转化,推动这两个转化的根本因素,是各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总结历史经验、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历史自觉。四是关于“大一统”的历史自觉。源自先秦的“天下”“四海”“九州”等观念,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实践,形成了“定于一”“天下为一”的历史自觉。至秦始皇,创立了“事在四方,要在中央”的中央集权郡县制国家制度与治理体系。此外,我国历史上还有反腐倡廉与严格吏治、平均土地与调节贫富、赈赡穷乏与疏通民情以及德主刑辅、天人合一等历史自觉,彰显出中华民族历史自觉精神的丰富内涵。

仅有历史自觉精神是不够的,还要具备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才能将历史自觉转化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动力。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每一次文明的巨大进步,都与历史自觉精神的高扬分不开,更与人才辈出并勇于历史担当分不开。正因为有了历史担当,历史自觉形成的思想智慧才能转化为治国理政的实践成果。鸦片战争后,虽然中华文明经历前所未有的磨难,但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变法图强、革故鼎新,中华民族历史自觉的视野更加宽阔、历史担当精神进一步升华。

历史自觉与历史担当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底蕴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更是历史自觉与历史担当精神的积极践行者。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握历史大势,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诞生就是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结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也是顺应时代大潮的产物”“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也是基于我们党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我们党自诞生以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我们党历史自觉与历史担当精神鲜明而集中的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领全党肩负起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的主要任务。新时代伟大实践彰显的高度历史自觉、强烈历史担当,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

体现高度的历史自觉。解决现实问题,不仅需要汇聚今人的智慧和力量,也需要汲取古人的智慧和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思考历史,高度重视汲取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在坚定文化自信上,强调要重视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在推进国家治理上,强调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在法治国家建设上,强调要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在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上,强调要借鉴我国历史上在吏治问题上形成的正确思想和有益做法;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指出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上,强调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宝贵遗产……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充分展现了大党大国领袖对历史智慧的科学总结、对历史经验的积极运用。

彰显强烈的历史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我们就能够更好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比如,我们始终坚持开拓创新,因为它“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具有的历史担当”。无论是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还是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不断彰显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

在新的征程上不断增强历史自觉与历史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要“以史为镜、以史明志,了解党团结带领人民为中华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和根本成就,认清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增强历史自觉,把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贯通起来,在乱云飞渡中把牢正确方向,在风险挑战面前砥砺胆识,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和动力,风雨无阻,坚毅前行,开创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伟业”。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全党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大力发扬历史自觉与历史担当精神,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增强历史自觉与历史担当,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的,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只有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我们才能树立大历史观,把握历史方位,形成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历史自觉,真正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

增强历史自觉与历史担当,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自觉与历史担当,是以坚定历史自信为基础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历史自信,不仅包括坚定对奋斗成就的自信、对奋斗精神的自信,还包括坚定我们党在中国执政并长期执政的历史自信、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的历史自信。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要深入学习党的历史,更好认识和把握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深刻领悟我们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高度历史自觉和强烈历史担当,进一步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增强历史自觉与历史担当,要深化史学研究。要深化我国历史上的历史自觉与历史担当精神研究,发掘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人民群众在不同历史时期增强历史自觉与历史担当的深刻内涵,以及在推动历史前进中发挥的作用,进而从丰厚的历史实践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和力量。要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增强历史自觉与历史担当精神重要论述的学习研究,深刻认识到重要论述精神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又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勇担使命的历史自信。

卜宪群(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张理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凯发k8国际网址的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凯发k8国际网址,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下一篇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