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凯发k8国际网址

凯发k8国际网址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凯发k8国际网址 > 学习新思想 > 正文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2023-12-08 15:17:00  作者:花萌

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非遗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标志,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教育系统内,充分挖掘非遗的宝贵文化遗产,将蕴含其中的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因子全面融入立德树人的过程,探索“非遗 教育”的融合路径,很有意义、很有必要。

将非遗文化建设融入“一体化”学校教育。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教育目标制定不同的实施方案,将非遗文化贯穿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活动始终。具体地说,要推进非遗入校园,在校园文化建设上通过多样途径营造非遗在广大师生中认同的氛围,如非遗在建筑和装修中的融入,校园广播站、网站、公众号等渠道的宣传等;要推进非遗入课程,以高校为例,可建立起“公共课程 专业课程 实践课程 线上课程”四位一体的特色非遗课程体系,让学生在立体的课堂中体验、感受、传承并创新非遗文化;要推进非遗入产教融合机制,将“非遗 教育”置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时代语境和实践语境,有利于建设非遗保护、传承和传播的产业体系,创新文创产品、原料加工、研学课堂、直播带货等主体业务,最终形成集产、学、研、创、游、销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推进非遗入活动,在输入型活动中,成立相关机构和研究中心,让学生查阅资料,与非遗传承人互动,梳理、习得非遗文化;在输出型活动中,通过学、写、说、唱、画、演等方式,让学生增进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打造高素质高水平跨学科的“非遗 教育”师资队伍。要站在把非遗保护、传承和传播融入教育系统的工作放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坚持专业与产业相统一,坚持科学研究与关注社会相统一。要基于我国现有对非遗保护、传承与传播的经验,从大的历史观、实践观角度深化非遗相关的理论研究,以构建兼具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的理论体系与实践路径,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中彰显作用;要守正创新地挖掘非遗保护、传承与传播中的深度内涵与外延,引导教师厚植家国情怀,关注时代、关注国际、关注社会,继而将非遗文化与专业相融合,从专业的角度讲非遗故事,实现非遗文化与教育全过程体系创新的协同并进。

利用教育国际交流平台,帮助非遗走出国门,输出非遗发现、保护、传承和传播的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非遗蕴含我国特有的哲学思想、价值理念和审美品格,是中华文化实现世界性传播的载体。鉴于此,我们既要立足本土,又要走向世界,充分利用“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双向机制:一方面,通过建立非遗的海内外传播平台、中心,发挥海外侨胞、来华留学生、我国留学生的桥梁作用,开展立体丰富的宣传、交流、展演、教学活动,以增加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加强国内外非遗传播从业者的跨界交流,提升非遗的国际知名度,继而建构非遗的国际话语权,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育系统的人才优势,深入推动对非遗文化全过程进行“形而上”的研究,使成果高效转化为“形而下”的文创产品、影视作品、动漫游戏等,让非遗及其衍生文化在海内外“说话”——讲实物的故事、讲历史的故事、讲文化的故事。

建立政府支持、学校主导、家庭实施、社区助力的立体机制,完善非遗师徒制,持续培育非遗的传承人、保护者和传播者。调查研究发现,非遗传承人多是从小耳濡目染,通过拜师学艺、口传心授和专业研习才习得非遗真谛,这是一场持久战,对教育的延续性和扩展性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一方面,要顶住非遗传承前期投入大回报慢的压力,投入资金推进非遗以多种形式走进幼儿园和九年义务教育,让孩子们与之互动,从而了解并热爱非遗。另一方面,“活鱼须在水中看”,非遗的保护、传承和传播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教育,要将非遗所蕴涵的文化本质与核心融入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日常生活,通过亲子共读非遗故事、参观展览、人物互动、专题展演、研学旅游、非遗市集、非遗 文旅、非遗知识竞赛等丰富的应用场景,将非遗文化转化为培育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澎湃动能。组织各方力量编写当地非遗文化的大众读本,通过线上线下双管齐下使之进入社区和千家万户,让全民能在感悟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体验中坚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立性,意识到保护传承创新传播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非遗的重要性。

科技赋能评估机制,推动非遗文化建设的数实融合,提升“非遗 教育”效能。非遗的保护、传承、传播和教育本身均是集历史性、动态性、时代性和科学性的系统行为,面对新的时代需求、国际形势和受众变化,两者融合效果和价值衡量标准亦会随之而变。因此,要在回溯历史的基础上科学地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对非遗的保护、传承和传播行为予以即时跟踪并精准反馈,让科技赋能古老技艺以焕发生机;要进一步强化非遗文化建设的数字化意识,全面推进全网络、全链条贯穿全过程,实现非遗保护、传承和国内外传播的一体化发展。

(作者为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国际教育学院院长)

编辑:黄慧敏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凯发k8国际网址的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凯发k8国际网址,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
"));
网站地图